热搜: 开心100彩票官方网站软件
【光明时评】
日前,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的公示》,拟对83名国家卓越工程师、50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
说起工程师,很多人会联想到身着工作服、头戴安全帽在车间、工地忙碌的身影。卓越工程师不仅具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格,而且善于在工程实践中解决复杂问题,具备动手能力强、兴趣专注度高、勇于创新创造等诸多特点,是“工程师中的工程师”。从神舟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天眼巡空到墨子传信,从高铁驰骋到“大飞机”启航,从敦煌文物修复到煤矿瓦斯防治,从天气预报系统到眼科诊疗技术……一件件展现综合国力的大国重器、一项项关涉国计民生的科研成果,无不浇筑着一批批卓越工程师的心血和汗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卓越工程师的匠心,就没有中国创造的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是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现实需要。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连续13年位居世界第一,是当之无愧的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还不是第一强国,与一些制造业强国相比,我们的技术积累、人才积累还不够。也因此,培养一大批各领域的卓越工程师成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
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到提出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从支持“双一流”高校引领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到拟对一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进行表彰,党和国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体系,我国的工科在学规模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工程师数量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把如此庞大的工科学生和工程师队伍的“一把把种子”播撒到肥沃的土壤里,用心浇灌、悉心管护,假以时日,必将出现卓越工程师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
卓越工程师培养没有成例可循,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当前,我国一些高校在工科人才培养上,还是习惯于用理科思维统筹教学,对动手实操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训练不足。有的与产业脱节,学生毕业后无法跟上技术革新的脚步。创新体制机制,找到积极面向市场、无缝对接企业的工科人才培养路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等,都是未来必须集中发力的重要方面。
卓越工程师需要在实干中锻造。相信在有关部门的持续努力下,我国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将获得更加系统的综合培养、训练规划,尽可能多地获得参与重大工程项目的机会。此外,在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要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学科人才培养的同等重要性。创新创造离不开人文素养、组织管理能力、财会金融保障等,不同的学科人才都将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又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又要看人才。我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卓越工程师红利正在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由此而论,中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相反,人才红利正在形成。用积极的政策、市场的逻辑、改革的办法,不断扩大这样的红利,未来的中国必将更具创造力、竞争力。(光明日报)
(作者:李思辉,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编辑:叶攀】
中新网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 张文晖)12月6日,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发布报告称,维持中国本币主权信用等级为iAAsc+、外币主权信用等级为iAAAsc,评级展望稳定。
报告认为,在货币、财政、产业等政策的协同合力作用下,中国经济将持续恢复向好。中国各级政府债务负担率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加之经济的平稳恢复,仍具有充足的财政空间,保障了中国政府很强的本币偿债能力。中国总外债规模处于很低水平,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净债权国地位保障了极强的外币偿付能力。
在长达五页的报告中,大公国际详细阐述了维持中国主权信用等级的主要理由。其中提到,2023年在扩内需、提信心和防风险等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伴随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等政策持续发力,协同合力进一步显现,经济金融良性循环进一步畅通,中国经济将继续向常态化运行轨道回归,估计2023年中国实际经济增速将达到5.2%左右。2023年1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分别上调0.4个百分点至5.4%和4.6%,反映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通胀水平仍然较高等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所展现的强大韧性、潜力和活力。(完)